讓長沙簡牘文化“活”起來|兩會觀察
袁云才
“需要以更高視野、更大手筆擦亮長沙簡牘世界級文化品牌!”目前省兩會正在召開,省政協(xié)委員易鷹、汪涵的這一建議,視角觸及城市文化名片的塑造,經(jīng)《長沙晚報》1月14日報道后,引來廣泛關注。
作為“東亞文化之都”、世界“媒體藝術之都”,長沙的文化名片不少,如岳麓書院、橘子洲頭、天心閣、馬王堆漢墓、瀏陽花炮等。但有一張獨特名片因為屬于“冷門”,并不為大眾所熟知,這就是簡牘文化。長沙出土的簡牘約占全國三分之一,主要是1996年在五一廣場走馬樓街古井中出土的三國吳簡,有10余萬枚、200多萬字。如此重大的考古發(fā)現(xiàn),為長沙厚重的歷史文化增添了很具分量的砝碼。
今天的我們,早已習慣用鼠標、鍵盤書寫交流,對于這些出土簡牘,會覺得十分陌生。然而眾所周知,在紙張普及以前,它們是記載歷史、傳播文化、交流信息的主要載體,在中華文化基因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。我們現(xiàn)在所用的“冊”字,就很像繩編的竹簡?!霸绞敲褡宓模驮绞鞘澜绲摹?,長沙簡牘不僅是珍貴的中華文化寶藏,也是世界文明變遷史中一段珍貴的縮影。
持續(xù)擦亮簡牘文化品牌,對長沙來說,既是優(yōu)勢和機遇,也是使命與擔當。要彰顯“簡牘不簡”,做到“冷門不冷”,關鍵就要讓簡牘文化“活”起來。這需要做好“文化+旅游”與“文化+科技”兩篇文章。不僅可以借助現(xiàn)代聲、光、電技術,讓一冊冊簡牘的制造、書寫、修改、運輸、閱讀等過程在觀眾眼前重現(xiàn),而且,可將超10萬枚簡牘中的無數(shù)故事挖掘出來,演繹成短視頻、微電影,打造爆款,讓網(wǎng)友從一個個鮮活的場景中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。長沙簡牘以及馬王堆帛書上的書法特點,以及簡牘本身的造型等,都可為相關的歷史文化街區(qū)提供具有鮮明特色的文旅元素。
文化既是城市發(fā)展重要的“軟實力”,也是對外展示美好形象的“金名片”。說起長城,人們就想到北京;說起兵馬俑,人們就想到西安;說起東方明珠塔,人們就想到上?!M徽f起簡牘,甚至一提到書卷,人們就想起長沙。愿長沙簡牘文化品牌走進大眾心田,閃亮世界。
>>我要舉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