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南首例!這家醫(yī)院用國產新材料新技術摘除顱內復雜“不定時炸彈”
長沙晚報掌上長沙5月24日訊(全媒體記者 彭放 通訊員 瞿祥勇 饒曼娜)顱內動脈瘤病例在臨床很常見,號稱“不定時炸彈”。今日,記者從湖南省腦科醫(yī)院(湖南省第二人民醫(yī)院)獲悉,該院腦血管病神經外科團隊成功完成國產新上市Nuva血流導向密網支架植入術。此項技術的成功開展,是新型國產血流導向密網支架在湖南的首次使用。與傳統(tǒng)方法相比,這種治療方法具有安全性高、治愈率高、復發(fā)率低、操作簡便的優(yōu)勢,正在改變動脈瘤的治療歷史。
71歲的張奶奶,半月前因頭暈查出頸內動脈眼動脈段動脈瘤。湖南省腦科醫(yī)院腦血管病神經外科主任劉坤教授問診后,帶領治療團隊詳細了解病史,開展輔助檢查,考慮患者動脈瘤較大且復雜,手術操作難度較大,且有復發(fā)概率。經與患者及家屬溝通、權衡手術利弊,擬采用血流導向密網支架來降低術中操作風險,提高動脈瘤愈合率。最終患者家屬選擇右側頸內動脈血流導向密網支架植入術。
顱內動脈瘤多為發(fā)生在顱內動脈管壁上的異常膨出,是造成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,在腦血管意外中,僅次于腦血栓和高血壓腦出血,位居第三,多數(shù)好發(fā)于中老年人。
由于張奶奶血管條件差,路徑迂曲,動脈瘤較大且形態(tài)不規(guī)則,劉坤教授、陳亞軍副教授沉著應對挑戰(zhàn),憑借豐富經驗,順利完成手術。經術中造影顯示,動脈瘤內造影劑滯留,能有效減少動脈瘤受到血流沖擊破裂出血風險。術后當天,張奶奶生命體征平穩(wěn),無明顯后遺癥,術后第二天下床自由活動,術后第三天康復出院,一周后隨訪,情況良好。
劉坤介紹,血流導向密網支架,是通過改變載瘤動脈內的血流方向,以減少或減弱動脈瘤內的血流沖擊,達到動脈瘤瘤體內血液滯留和血栓形成的目的,也實現(xiàn)了載瘤動脈的重建,降低了動脈瘤復發(fā)風險。目前,國產企業(yè)能夠自主研發(fā)、生產血流導向密網支架,不僅在技術上有了創(chuàng)新、突破,也保證了手術的安全性。此次手術的開展,填補了湖南省內的技術空白,讓更多病患在家門口有了選擇新技術、新材料治療顱內動脈瘤的可能。
>>我要舉報